强组织 重研究 善创新 优服务
——昌平区法学会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
近年来,昌平区法学会紧密结合地区实际,聚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通过一体研究谋划、一体推动落实“资源保障、法学研究、机制建设、法治宣传”工作,持续优化法律服务供给质效,构建出一套具有地区特色的法学会工作新模式,为促进全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资源保障,夯实力量基石
健全完善组织体系,挖掘法学专家资源,着力培育法治人才,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建强自身队伍。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法学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资金保障。区法学会根据团体会员单位人员工作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术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应用法学研究会的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在持续以区高校专家学者、区级政法单位骨干为会员发展重点基础上,积极吸纳区行政执法机关及基层镇街法学法律工作者加入法学会,持续壮大会员队伍、优化会员结构。推荐优秀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镇街、社区、农村参与基层党建、疏解整治促提升、扫黑除恶等工作,将法学会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一线。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二是用好用活专家资源。组建专家管理委员会,制定《专家库和专家管理细则》及《专家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和议事规则》。选优配强专家队伍,将团体会员单位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会员优先纳入专家团队,建成由50名法学法律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库。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专家根据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对策研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全力保障纠纷调处,为法治昌平建设提供“法治锦囊”。
三是深化实化人才培育。组织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参加中国法学会及市法学会培训班,利用地区高校和专家学者数量丰厚资源优势,联合区委政法委,与周边知名高校法学院合作共建,举办“法治昌平大讲堂”、政法工作政治轮训“实干争先”专题培训、“昌复议”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培训班,邀请法学专家为会员及基层法律服务人员授课,进一步提升基层法治人才服务水平。紧盯执法司法难点堵点,围绕刑事司法、“三同步”机制、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联合区委政法委计划组织开展9期政法工作“三个效果”统一专题培训,确保全区团体单位会员、政法干警全年全员轮训一遍。
二、深化法学研究,助力解决难题
注重发挥法学研究理论支撑和指导实践的作用,紧密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主题开展法学研究征文活动,先后组织召开7场研讨会,编印论文集7册,为进一步提升全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智力支持。
一是助力疏通基层治理堵点。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制度机制,疏通条块协同梗阻等治理堵点,组织40余家单位参加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征文活动。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从机关基层社会治理和镇(街道)基层社会治理两方面,总结当前全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经验做法,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经学术委员会委员评议,产生优秀作者和单位,举办研讨会表彰先进,作者代表分享研究成果,首席专家予以点评,推动广大会员积极开展法治研究。
二是助力攻坚基层治理难点。面对基层社会治理遇到的疑难法律问题,加强协调力度,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区法学会会长、副会长牵头,组织政法单位、网信、属地等部门进行研讨,分析研判风险点,针对难点问题充分研究讨论,提出化解思路及工作措施。在全区村居“两委”完成换届选举之际,适时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法律问题研讨会,为各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提供参考。针对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召开“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司法保障问题研讨会,为成功打造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回天样板”贡献法治力量。
三是助力解决基层治理痛点。为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结合区纪委对各镇街行政执法工作专项监督反馈的问题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行政执法法律问题”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组织会员从创新监管方式、应对新型业态、法律适用、行业监管、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研讨,为推动基层行政机关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提出了诸多宝贵的借鉴参考思路举措。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
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统筹团体会员单位探索建立了“双诉双融”“镇街检察”“五共”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力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一是“双诉双融”机制助推共治共赢。区法院联合镇街创建“双诉双融”共治机制,通过“诉”讼调解与接“诉”即办工作精准对接、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双向融合”,形成源头解纷合力。截至目前,调解纠纷1004件、成功调解722起,成功率72%,靠前化解重难点12345工单1473件,昌平区万人起诉率正向排名全市第一。该机制得到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报道,并作为全市唯一入选案例,获评2024年全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践典范”。
二是“镇街检察”机制强化关口前移。区检察院建立镇街检察工作站,设立检察联络员,将镇街检察工作与市域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代表委员联络等工作相结合,推动矛盾化解端口前移,打通检察工作服务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将法律监督职能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检察+镇街”协同联动,为镇街依法行政、风险防控、矛盾化解提供全链条法治支持。该项机制写入区委六届九次全会报告,纳入区委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截至目前,已实现22个镇街全覆盖。
三是“五共”机制有效化解隐患。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作用,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共享、隐患共排、风险共评、矛盾共调、稳控共防“五共”机制。在全区范围内牵头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调研,统筹团体会员单位、信访、妇联等部门及各镇街多次座谈,充分发挥法学法律专家人才作用,交流意见建议、研判风险隐患、商讨化解措施、防范极端风险。自该机制运行以来,摸排突出矛盾纠纷近100件,坚持每周调度,化解纠纷近50件。
四、加强法治宣传,回应群众需求
聚焦积极回应群众法治需求,最大程度延伸法治宣传触角,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扩大受众覆盖面,有力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法治意识。
一是法律服务精准有效。统筹推进基层法治力量建设,联合团体会员单位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提升基层法治服务能力。与镇街密切对接协作,设立法律服务站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让群众就近享受便利。推进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有机结合,邀请首席专家对老旧小区改造等基层治理相关法律问题研提法律意见。联合团体会员单位在未来科学城建立全市首家新质生产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推动十三陵镇仙人洞村强化法治建设,不断规范村务管理,制定管理手册“草根宪法”,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区共有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0个“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二是普法形式丰富多彩。聚焦多元需求,拓展宣传渠道,针对性地回应群众关于普法工作的新期待。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普法驿站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特色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推出法治盲盒、普法微动漫等普法作品,出版普法漫画书,以“剧本杀”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明。近年来,统筹团体会员单位开展普法活动3600余次,参与志愿者2800余人次,受众56.8万余人次,发放普法材料54.3万余件。
三是服务范围全面覆盖。在宪法宣传日等时间节点,与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联动,依托“昌平区民法典讲师团”专业力量优势,为社区(农村)“法律明白人”开展民法典等系列法律培训,提升“法律明白人”的矛盾纠纷化解能力。组织团体会员单位开展“双百”法治宣讲和“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动法治宣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普法对象实现全区22个镇街、近300个行政村全覆盖。
(昌平区法学会供稿 社会工作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