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部程露茜参加北京市外事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个人学习总结
2015年5月18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外办和外交学院共同组织的2015年北京市外事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度过了充实、丰富、激动、快乐的一周。在这里,我们接受了学习,外交学院、外交部、外办等知名专家学者给我们亲临授课,讲授知识,更传递智慧;在这里,我们结识了朋友,来自北京市各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负责外事的七八十位青年干部,齐聚在此,通过几天的学习和讨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在这里,我们得到了成长,无论是学习,还是拓展,无论是讨论,还是演讲……我们认识、思考、总结、提高,短短一周,对工作,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我们感受到了质的飞跃。
培训虽然结束了,重返紧张而又熟悉的工作环境,重新拾起平常的工作,我却有了不平常的认识和思考,我知道,这些都是培训带给我的收获。回顾一周来的每一节课,每一场讨论,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思绪万千,似乎很难完全地表达,再三精炼,浓缩为“一个认识,两种收获,三条建议”:
一、一个认识
认识到了外事工作的重要性。以前一直认为,在我们法学会这样的搞法学研究的学术性群团组织里,外事活动是辅助性工作。即便是对外法学交流,也是以中国法学会为主,我们只是从事些中国法学会明确指示的相关工作。所以,在平时的对外交往活动中,工作难免带有局限性。通过培训老师的讲课和自身的反思,我认为,外事工作应放在市法学会工作总体布局中去考虑,而市法学会在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这个大目标下,也可有很多作为。
外事工作在市法学会总体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市法学会对外交流主要是以境外交流为主,带领首都法学法律界的专家、律师、实务工作者去境外参加法学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今后,境外交流应该以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的合作与发展为目标,扩展交流形式,深化交流内容,巩固交流效果。 此外,市法学会下属39个专业研究组织,他们的法学交流活跃,内容丰富,下一步,市法学会应该整合这些资源和力量,凝聚合力,搭建平台,探索与研究组织合作,共同开创首都法学对外交流新模式。
市法学会在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国际交往中心,需要营造良好的涉外法律环境。既要继续推进首都“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社会环境,也要建立和完善涉外法律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为在京外国人提供法律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市法学会联系首都法学、法律方方面面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可以结合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服务这个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两种收获
(一)学习的收获
此次培训,是市外办与外交学院精心努力的成果,自去年首届青年干部班成功举办以来,本届培训班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有力提升。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课程设置全面,教师配备精良,学习内容深刻,教学讨论相长。”
课程设置全面。课程设置涉及外交形势、外事礼仪、公共外交、外事接待、中日关系热点及前景、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涉外应急管理及领事保护、外事翻译、一带一路、外事管理等内容,既有宏观层面的大政方针、战略设计、国家政治等,也有微观层面具体知识的讲授。这是一次开拓视野、系统全面接触外交学科领域的学习,对于学法律出生的我,除了觉得新鲜,还有对原有知识的有益融合,激发新的思路和观点。
教师配备精良。教授课程的老师既有学者、也有外交官,既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也有部委、市政府和实务部门的领导,不同的讲课风格、思路、观点,点滴渗入学生的头脑,不同的人生经验、智慧、魅力,碰撞学生的心灵。面对面听课,仿佛回到了校园时光,但对于已有多年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的我,绝不是原有人生阶段的重复,这是在新的人生阶段,新的体验。
学习内容深刻。老师讲课内容不是就内容而内容照本宣科,而是从知识的传授中体会到重要的道理。袁南生大使告诉我们,创新是外交的灵魂;梁晓君老师的外事礼仪课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尊敬之心;姚遥老师的公共外交课,告诉我们中国的公共外交重要的是内在文化的升华,做到国际一流亦要保持中国特色;中关村管委会夏主任的外事接待课教授我们要重视工作中点滴的积累,知识、数据、档案这些细节在关键中都能发挥作用……还有很多老师,为我们指路,虽然与每位老师的接触都是一节课的时间,但他们引发了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对相关领域的兴趣,引导我沿着方向继续往前走。
教学讨论相长。除了上课,外办还安排了拓展和课后讨论。第一天的拓展,一下就拉近了学员们彼此间的距离,同样年轻的心,不再拘束和陌生,更多的坦诚交流,融洽了学习的气氛,也更好地开放了自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始每一天的学习和收获。两次的课堂讨论,每一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思想、观点、资源,集合成了一个大大的能量池,我们幸福地交流着,人人都在感到自己能够参与其中的幸运,为自身的成长,也为共同的缘分。
(二)友谊的收获
青年干部班,大部分成员都是年轻人,活跃在首都外事系统的各个岗位,既有不同,又有相似,心就是相通的。我们认了老乡,认了姐妹,认了兄弟,认了校友……一个个不同的人生轨迹,竟然在此碰撞出神奇的火花。很多同学都沉浸在喜悦、兴奋之中。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友谊还在继续,今后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想起这个平台给我们带来的沉甸甸的收获!
三、三条建议
此次学习培训总结,我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感谢市外办和外交学院能够组织这样高质量,有意义的活动,给首都外事系统的青年干部,提供了学习、成长、发展的机会;感谢市外办人事处的领导同志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所的老师们为我们的学习生活,精心设计、辛勤劳动,周到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舒适、便利的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安心学习;感谢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安排,建立微信群提供信息及时沟通交流平台,百度云盘上传下载课件、视频和活动照片,班车接送解决了交通障碍……每一位为此次活动努力付出的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我们应向您致敬!
在这里,我谨代表一名普通的学员提出三条小小的建议:
(一)学习培训的常态化
好的学习培训应该持续地开展下去,项目应该常态化。第一,外交形势日新月异,我们应该随着不断的变化也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第二,外事系统人才辈出,青年们在不断成长,培训持续开展,让更多地青年参与培训,受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外事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最终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外事人才队伍。
(二)交流学习的机制化
培训只是一个方面,交流学习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拓展,最终建立起一种交流学习的机制。因为,外事活动是开放的,我们需要适时、不定期地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有可能不固守陈规,创新工作。
(三)打造外事系统青年队伍的品牌影响力
外事专办员,或者说外事系统青年干部虽然隶属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但是从外事工作开展来看,都应同属于外办,是外办的资源,也是支撑外办外事工作的方方面面的力量。建设首都国际交往中心,是首都每一个群体和个人共同的责任使命,需要充分利用外事系统这支队伍资源,渗透到各单位的影响力。可探索一些激励措施,进行品牌设计,整合这个资源,从整体上打出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团结凝集青年队伍,更好地谋划首都外事工作的新局面。
北京市法学会联络部 程露茜